越来越多的旧工业区正积极向更高附加值的园区变身,有的工业园区在保留原有历史印记的基础上,蜕变为独具匠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的则依仗周边消费群体的迅速成长,顺势转化为大型商业综合体。无论如何变化,它们都牢牢把握自身优势,深挖潜力,从环境与产业的相互融合出发,努力转型,实现“财貌双全”.
走进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一股文艺清风扑面而来,各种艺术雕塑随处可见,音乐酒店、乡村酒廊、概念餐厅让人仿佛走入了电影中的世界。作为深圳第一个由旧工业区改造而成的LOFT创意文化产业园,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并非国内唯一一个旧厂房变身创意产业空间的例证,但它却拥有深圳最大规模的LOFT群,是最接近LOFT气质,也是较早形成气候的文化产业基地。
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位于深圳华侨城原东部工业区内,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原入驻企业大多为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加工企业,镌刻着深圳工业成长的历史印记。
把东部工业区改造为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设想,由来已久。据华侨城相关负责人莫女士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东部工业区聚集了涉及20多个领域、近60家工业企业,见证了包括康佳集团(原光明华侨电子厂)、华力包装、天霸、兴利五金、兴华拉链等一大批轻工业企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深圳市区城市功能转型,加工业逐步退出,华侨城东部工业区内企业陆续启动外迁,大面积旧厂房被闲置废弃,亟待重新开发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华侨城集团在深圳第一次提出将工业区改造为LOFT创意产业园区的想法。
“作为一个城中的工业园,这里有良好的基础。”莫女士介绍,该区域有华侨城独特的生态和人文环境,地处工业设计产业、新经济产业活跃的珠三角地区,其特色和定位就是为创意文化产业提供一个集聚的平台,因此各种老旧建筑也向着创意产业为主体的新空间转换,并从2004年开始,引进各类型创意企业。
20世纪40年代,LOFT这种居住生活方式首次在美国纽约出现。当时,艺术家与设计师利用废弃的工业厂房,从中分隔出居住、工作等空间。他们构造各种生活方式,创作行为艺术或举办作品展。而这些厂房后来也变成最具个性、最前卫、最受年轻人青睐的地方,并在20世纪后期,逐渐演化成为了一种时尚的居住与工作方式,在全球广为流传。
作为整个园区的整体规划设计者,都市实践设计公司也是最早进入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创意企业之一。都市实践设计公司合伙人孟岩和刘晓在刚刚接到改造项目时都很激动,脑子里马上冒出了北京798艺术区的样子,但到现场一看,心凉了半截。这里没有798那样高耸的烟囱和宏伟的厂房,按照孟岩的说法,“简直就是一个棚子,简陋得不得了。”
经过审慎思考,孟岩和刘晓考虑到,创意产业园是由企业规划运作的,不是像798那样自发形成的,因此应该有华侨城的烙印、深圳的城市烙印。“华侨城发展的20多年,几乎与特区发展同步,这些历史烙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厂房,我们不希望它们湮灭在高楼大厦中。”
本着保留工业遗产的初衷,都市实践在对东部工业区的厂房实行改造时,只是对结构进行了加固,尽量保留了原有的东西--烟囱、红砖、车间流水线、机器、斑驳的外墙,甚至把改造过程的痕迹留了下来。对于原来的空间,也没有进行其他装饰,而是把空间留给了那些入驻的创意公司。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是多义的。
不同于早期北京798艺术区等多数创意园区由艺术家集群所带来的自发式开发,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是由企业出资对旧工业建筑进行集中式改造,再引进艺术机构,而这并无先例可循。
在创意文化园改造过程中,华侨城创新性地提出了“生长”及“互动”的规划理念,从整体规划到单体设计,创意文化园不急于求成,而是采用分区改造、分栋设定的改造方式,保持了原工业区的持续成长性和建设过程中的互动性。
2011年5月,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完成了建筑、景观、绿化、水电、灯光等硬件的改造与升级,顺利实现整体开园。截至目前,园区已引进建筑家具、创意设计、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中心、国际青年旅社、书店、画廊、时装、美食等150多家创意型机构,从业人员达2000人,累计实现产值近70亿元。目前,园区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创意产业链,集合了创意文化、艺术展览、时尚潮流、产品发布、生活派对、旅游观光等多重功能。
一位文化产业园区负责人表示,相比改造前以厂房形式出租的平均租金,现在LOFT园区的确有了显着提升,相应的收益每年可达数千万元,但相比直接改建为住宅收益仍十分有限。他表示,创意文化园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在于更高层面上推动城市的再生发展。
他认为,创意文化园的转型改变了原本落后的产业形态和区域环境,营造了独具一格的人文氛围、宜居环境,提升了周边的土地价值,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价值增长不可估量。与此同时,创意文化园不仅是创意地产的典型代表,更发展成为休闲旅游的新热点,是完全可以复制的产业模式。